热点内容
浏览量
他用5年成为中国首富,身家186亿,再用7年把自己弄得一无所有,商业信用完全破产!
2017-08-09来源:pcb信息网703
来源:创业经纬论(ID:cy888365)
作者:唐一
最近,贾跃亭和乐视一直没有离开过媒体的头条,但贾跃亭却已远赴美国,有人说他是去为汽车梦融资10亿美元;有人干脆就说他是跑路了。
大家众说纷纭,以至于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还特意发文一篇——《回来吧贾跃亭,不必天天待在洛杉矶》
根据吴晓波的分析,目前乐视有四件事是清晰的:
1、贾跃亭已经从乐视的主体业务出局,也就是说,他在实操的意义上失去了乐视;
2、乐视的生态化反战略宣告失败,它的手机、金融、体育等板块基本瓦解,电视业务陷入泥潭,上市主体在复盘后的命运非常不乐观;
3、乐视出现了剧烈的人事动荡,并已波及广大的基层员工,本周不断爆出公司拖欠薪资乃至社保的新闻,在公司层面似乎没有任何的正面回应;
4、乐视的债主和供应商出现集体惊恐,部分到期债务发生巨额浮亏,公司大楼几乎每天都有讨债者的抗议和围堵,很可能发生恶性社会事件和金融挤兑现象。
濒临破产、内部动荡、债主围追堵截、极有可能引发社会事件......中国实业界上一次遇到这样的危机,应该是2012年的无锡尚德案。
和贾跃亭相比,尚德创始人施正荣的经历更为“传奇”:
作为海归博士,他创业五年就成为了中国首富,并被英国《卫报》评为“能够拯救地球的50人”之一。
2005年底他的公司上市,他说:“从此以后,我再也不会去挣一分钱,我就花钱。”
他被称为新能源教父,开创了中国的光伏产业,曾集万千宠爱于一身,却一夜之间从神坛跌落,商业信用完全破产,蛰伏三年才敢试图复出。
施正荣,就像是10年前的贾跃亭,风光过也低迷过,有人说他是英雄,有人说他是骗子,这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企业家。
以史为鉴,可以知兴替,贾跃亭未来该何去何从?或许施正荣的故事能给他一些启发。
连话都说不清楚的腼腆博士
居然想去创业
而且还能5年成首富?
施正荣本姓陈,因为施家丧女所以收养了他。虽然养父母生活清苦,但对施正荣却很好,节衣缩食供他读大学、读硕士。
1988年,硕士毕业的施正荣被公派到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留学,师从“世界太阳能之父”、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马丁·格林教授。
施正荣当选2006年CCTV年度经济人物
马丁·格林教授为他颁奖
名师出高徒,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天赋,施正荣不仅很快获得了博士学位,还获得了10多项太阳能电池技术的发明专利,并且成为世界上首个攻克如何将硅薄膜生长在玻璃上的人。
照这样的剧情发展下去,施正荣或许能够成为一个出色的科学家,甚至像他老师那样拿到诺贝尔奖也不是没有可能的。
但是,在实验室和写字间的岁月,并没办法让施正荣的内心安定下来,他不想把一辈子的时间都浪费在学术上面,于是,他决定回国创业。
1999年,带着技术和积攒多年的40万美元,施正荣回国创业,想要创立一个太阳能科技企业。
然而,当时的施正荣性格腼腆,不善于表达,他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在上海技术交易所演讲的机会,却在台上说得磕磕巴巴,台下的专家和投资人却一个也没听懂。
这样兜兜转转了一年,施正荣的计划还是无人问津,眼看自己的创业梦就要破灭,只能收拾包袱滚回澳洲做研究了,施正荣却遇到了一个贵人。
这个人,就是无锡市原经委主任李延人,两个人一见如故,决定合作创业。
凭借着李延人在政府的人脉,施正荣靠着一台笔记本和几页纸的商业计划书,得到了政府600万美元的融资,再加上自己的40万美元和价值160万美元的技术,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正式成立。
政府支持+技术创新+市场广阔,无锡尚德一成立就一飞冲天,成立仅仅四年产能就达到了540兆瓦,销售收入达100亿美元,跻身世界光伏行业前三强。
2005年底,成立五年的无锡尚德在美国纽交所成功上市,融资4亿美元,施正荣一下子成为了华尔街的宠儿,无锡尚德更被誉为“光伏界的微软”!
2006年“福布斯全球富豪榜”,施正荣以186亿元的身家,远超2005年中国首富荣智健的109亿元,成为中国大陆新的首富。
这时,施正荣再也不是那个饱受质疑、人多了就会紧张的“海归博士”,而是英国《卫报》所评选的“能够拯救地球的50人”之一,众星捧月的“中国光伏教父”。
这时,距离施正荣开始创业,仅仅过去了5年。
花很多的钱
怼很多的人
做了首富就该这样
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曾说:上帝欲使之灭亡,必先使之疯狂。
财富来得太快太多,让出生贫苦的施正荣一下子有点眼花缭乱,他慢慢变得居功自傲起来。
在尚德成立的头几年,施正荣还经常去生产车间视察,喜欢在食堂和工人吃饭,工资也只领该领的四分之一。
但尚德在纽交所上市之后,身家暴涨的施正荣就像变了个人,上市当天他就对友人说:“从此以后,我再也不会去挣一分钱,我就花钱。”
从那以后,钱对于施正荣来说,就毫无意义可言。
花20万美元包一架公务机去参加达沃斯论坛,和美国副总统戈尔共进午餐,和查尔斯王子谈合作,还请了6个保镖贴身保护自己。
给自己买了近十辆顶级豪车,包括三辆雷克萨斯,一辆宝马,一辆奔驰S600,一辆顶级宾利,一辆路虎,一辆沃尔沃……见不同的人就开不同的车,
在无锡新区修建尚德电力总部,建起一整面全球面积最大的太阳能电池幕墙,成为了无锡市的标志性建筑。
为了让企业看起来高大上,他不计成本地招来了不少“简历光鲜、有跨国背景和海外生活经验的高管”,只要有一个老外在现场,就要求全体高管讲英语。
可以说,在成为首富的日子里,出身贫苦的施正荣,得到了他过去渴望得到的所有东西。物质、金钱、名誉,更像是对过去贫穷生活的补偿。
甚至,对于同行和政府领导,他也以“行业带头人”自居,丝毫不留情面。
2008年底,因为海外市场需求量出现下滑苗头,在一次新能源行业峰会上,主席台上的施正荣指着诸多同行大佬和政府官员说:“你们回去要好好反省一下。”
行业出现了什么他觉得不对的问题,他就给“大领导”发短信,说要怎么怎么改正,领导都被他的“肆意妄为”不太满意,但碍于情面不好说破。
当时的施正荣,确实有狂妄的资本,他不仅是中国首富,身家186亿,而且引发了中国光伏行业的第一波热潮。
尚德的成功,也成为了“海归科学家+地方政府+海外资本”合作的典范,一时间成为各地效仿的对象,全国各地纷纷引进技术和资本筹建光伏企业和光伏产业园区。
表面歌舞升平
实际暗潮涌动
危机之下186亿灰飞烟灭
然而,在一片歌舞升平中,施正荣的尚德,还有其背后的光伏产业,其实暗藏危机。
1、靠政府补贴发展,自身并无竞争力
尚德的崛起,地方政府功不可没,不仅为光伏企业提供场地厂房,还提供大量信贷担保。
由于光伏发电成本高于传统能源发电,2011年仅金太阳项目国家就补贴了94亿元人民币。
但靠着政府补贴发展起来的光伏业,根本不是市场化的产物,不仅过度投资,而且高能耗高污染。
政府的初衷,只是想扶持高科技产业,创造GDP,却被“光伏神话”绑架起来,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拯救尚德,失去了“壮士断腕”拯救整个行业的机会。
2、技术不强,原料不足,完全受制于人
光伏行业,看起来很高大上,其实只是披着高科技外衣的制造业。
因为这一产业,“90%原料依靠进口,90%产品依靠出口”,整个产业严重受制于人。
而光伏最重要的原材料多晶硅,也基本上掌握在国外厂商手中,价格最高时甚至达到每千克400美元以上,占整个光伏产业链70%的利润。
3、“一窝蜂”发展,光伏产业竞争激烈
施正荣和尚德的创富神话,让全国各地都看上了光伏产业。
一时之间,全中国有600多个城市把光伏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,仅仅浙江就有光伏企业205家,其中有110家成立于2010年之后。
竞争者众,光伏产业也成了一片红海,中国光伏产业的利润率也迅速从139%下滑到20% 。
可以说,尚德的成功,是“时代机遇+政府支持+先发优势”的产物,就像在钢丝上跳舞,太平盛世还能走下去,危机一来就撑不住了。
2008年,金融危机来袭,光伏产业的海外市场极速萎缩,尚德的生意也越来越不好做了;
2010年,尚德主业开始亏损;
2011年,美国和欧洲开始对中国光伏产业开展反倾销反补贴的“双反调查”,欧洲市场占尚德销售的45%,而美国的惩罚性关税更让尚德的利润大幅缩水;
2011年,尚德取消了和美国知名半导体芯片公司MEMC签订的为期十年、价值60亿美元的多晶硅供应合同,赔付了整整2.12亿美元;
2012年上半年,尚德的下滑已经一发不可收拾,平均每天都要亏损1000万元,股价也从顶峰的90美元一路跌破1美元,施正荣的身家也从186亿元迅速归零。
2012年8月,施正荣辞任尚德CEO,2013年3月再失尚德董事长一职。
2013年3月20日,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据《破产法》裁定,对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实施破产重整。
其实,在2012年9月尚德破产前夕,无锡市政府向施正荣表示愿意注资拯救尚德,但需要施正荣以个人资产做担保。
政府让施正荣担保,只是想看到施正荣的态度,毕竟砸钱出去也是一件风险不小的事情,但施正荣却选择了袖手旁观,“我有这么多的职工,你不救我,我就要关门”。
当然,后来施正荣也解释,当时自己已经从尚德离职,没有理由担保自己的财产去拯救尚德。
但施正荣不是没钱,有媒体爆料,施正荣还通过眼花缭乱的关联交易,将尚德的大量资产转移到自己名下。
比如他幕后控制的亚洲硅业,获得了尚德长达16年期限、15亿美元的无条件支付合约。
再加上5.6亿欧元的GSF反担保造假事件,施正荣以“失信人”的形象离开中国主流商界。有人甚至认为,他的商业信用已经彻底破产,很难在中国市场做成一笔生意。
结语
在古罗马帝国,当大将在战场上获取胜利,步入凯旋门时,在两边群众如潮的欢呼声中,按照惯例会有一位仆人提醒主帅说:“这一切仅仅是过眼云烟。”
不仅是战场上的胜利,商场上的胜利也是如此,一时的风光并不代表一切。
翻开过往的富豪榜,几年前的富豪可能数年后就销声匿迹,那些曾经炙手可热的商界人物,有可能变得一贫如洗、声名狼藉,甚至沦为阶下囚。
从当年的施正荣,再到现在的贾跃亭,一次又一次地证明着这一个真理:短时的做大做强并不算什么,重要的是为企业争取长远的发展机会。
“功名富贵若长在,汉水亦应向北流。”对自己所得到的一切心存敬畏,这才是一个成熟的企业家、一个成熟的人应该有的态度。

关注[百能拼客联盟]微信公众平台,了解更多行业资讯和最新动态!(微信号:PCBPP_CN)
